聚焦“南辦公室出租京綜合改革”(下)
  “有形之手”,該在什麼地方出手?南京改革已在制度層面做出探索:能交給市場的都交當鋪給市場,凡社會能解決的交給社會。
  國企澎湖民宿退出樓市,
  發展回歸信用貸款“正業”
  最近,南京奧體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接待了不下十家房產商,來者看中奧體建設總量達30萬平方米的三大黃金地塊吳哥窟,這些地塊即將向市場轉讓。這家成立10年的全國資房產開發公司將徹底退出商品房開發,轉向保障房建設和持有物業管理。
  截至11月底,離南京下發“國企退出商品房市場意見”僅3個月,南京市屬15家房企已全面退出房市。
  改革,豈會一帆風順。早在去年5月,南京召開綜合改革動員大會,提出國有資本要退出一般性商品房開發,成為首個要求國企退出房地產的地方政府。大會之後,國資退市非但無大動靜,各區竟又新增加了有國資參與的10家開發公司。今年8月底,南京發文,列出退市路線圖和時間表,媒體驚呼原來南京不是順勢表態,而是真的要強勢推進到底。南京國資委和住建委負責人告訴記者,就目前形勢看,到明年6月,全市110家地產開發企業能按程序全部退出房市。
  “錯位的職能和資本,哪怕‘護著’一家企業,都會影響到整個相關領域的市場活力,傷害社會公正。”南京市委黨校公共管理部主任郝繼明教授,為南京國資“向市場讓渡空間”叫好。
  在南京,如今滿街運鈔的“金盾護衛”,產權和收益權不再屬於公安系統,而是劃歸南京商旅集團。去年,南京全面清理市屬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所經營的企業。80家企業(含參股),資產累計32.27億元,41戶清理關閉、19戶改製退出,其餘直接劃轉相關市屬集團。從此,南京黨政機關、參公單位告別“經營”,收回“亂伸的手”。
  回歸本份,政企“各就各位”。國有資本、資產、資源“重整河山”,全市新組建新工、新農、紫金、安居等七大集團,形成8大類16個國有資產運營主體,“國資定位在基礎支撐、戰略產業引導和公共服務,不符合主業發展方向的都要有序退出。”南京國資委負責人說。
  政府購買制度化,
  資源配置社會化
  每天,25歲的李嬌嬌騎著電瓶車在她的1平方公里網格內“轉悠”,39個政府部門的135種問題,垃圾、行道樹、坐椅……都在她巡查之列。一發現問題,立即用城管數字手機拍照,上傳至江寧區城市管理數字指揮中心。問題處理得怎麼樣、城管隊員表現如何,李嬌嬌要進行評價。
  李嬌嬌的“權”不小,她只是浙江一家信息公司的員工,公司里61名像她這樣的信息採集員負責江寧各大園區和四個街道的城市信息採集,區財政買單,一年224萬元。江寧區城管局易勇告訴記者,信息採集外包,比城管局自己招兵買馬,省了近百萬元,實際成效得到居民、部門多方認可。“把監督、考核交給第三方,怎麼都比自己管自己來得客觀、有力。”下轉A2版
  上接A1版明年,全區所有街道都要將信息採集外包出去。
  南京政府服務熱線“12345”,一年接聽來電上百萬個,政府督察辦負責“12345”的規則制訂和日常監管,其餘全外包給通訊公司。
  購買公共服務,南京走向制度化。南京制定購買服務實施意見,將市政管理、社區服務、社會公益等十八大領域112項服務首批納入政府購買目錄。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委員會書記許宏介紹,全市購買服務資金已達3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超過1%,還將成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心,對購買程序、監管、績效評價出台具體細則。
  值得註意的是,記者翻閱財政購買服務記錄,發現不少項目,諸如統計、調查、監測、調解等仍被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壟斷”。“這些領域都要開放。”許宏說,市場和社會要接上去,還有個過程,當務之急是要培養社會組織。
  去年南京梳理了1584個社會需求向社會組織招標,簽約346個,兩年財政投入3400萬元。南京公益創投協會秘書長常建東介紹,利用公益創投資金,引導公共服務社會化、專業化,像當年培育企業一樣,各個區都在建設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基地,不少省外的專業社工和團體被吸引前來。據統計,全市有社會組織1.7萬個,年增速超過20%。
  “治理”立法,市民走向決策前臺
  每家社會組織要得到政府資助,需聽聽項目所在社區居民的意見。南京在全國率先通過地方立法,推動“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城市治理模式成為剛性法律。
  今年8月30日,城市治理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大學生、新市民、社工、專家,和政府“一把手”們坐在一起討論垃圾分類,最後大家投票表決。根據《南京市城市治理條例》,南京成立了首屆城市治理委員會,其中39名公務委員,由區縣和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公眾委員45名,由社會各界報名,搖號產生。城治委重要會議,與會公眾委員必須多於公務委員。小區業委員代表趙健調查了上千名居民,他提出垃圾分類建立激勵機制,把參與者變成受益者。建議被寫進決議。決議具法律效應,政府部門、有關單位遵照執行。
  如今,各區、各園區甚至街道都在成立城治委,規劃建設、市政設施、市容環衛、道路交通、生態環境等各個層級的公共事務都進入城市治理,讓公眾參與。
  “我們碰到的很多問題,根源就在於政府包辦,好心辦壞事,居民參與不夠。”楊衛澤說。
  最近,南京出台《市委常委會議事規則》,主動邀媒體廣而告之:“三重一大”事項決策前,必須開展專家論證、民意調查、民主協商、廉政查詢,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必須嚴格實行聽證和公示制度。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莫於川一直關註南京的城市治理改革。“從城市管理走向治理,一字之差,體現了城市從單向、封閉的行政管理,走向互動、開放的共同治理。”莫於川認為,這更符合城市發展方向和市民實際需求。
  正在推進的改革同樣借力社會:所有審批事項,編製目錄,向社會公開,目錄外無審批;各級、各部門的行政執法職責,向社會公佈,請市民監督……治理的理念逐漸進入城市各個領域。 本報記者 周躍敏 顏 芳
     (原標題:“讓權”,南京走向縱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v08cvjs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